新闻资讯
漳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保交楼专项借款管理办法!2023年将开建景山公园、西湖溪流公园…
发布时间:2024-08-08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现将《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防办)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2年,漳州市住建人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住建厅、人防办的决策部署,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为抓手,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30多项典型经验被省住建厅、人防办等省直部门推广,10多项工作得到省住建厅、人防办和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主要体现在七个“新”。

  全市实施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1111个,完成投资461.0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45%。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品质提升及样板工程获省级奖补资金1.58亿元,成功申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9亿元。一是城市更新有力推进。全市完成227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26个无障碍示范样板和1个示范区项目,市区改造31个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推进实施主城区城市体检。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及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典型经验做法被省厅发文推广。二是新区拓展力度加大。芗城西湖片区、龙文建元片区、高新区“三大片区”、龙海南太武“南溪湾”新区、长泰溪东片区等片区建设有序推进,长泰溪东片区等城市重点区域和漳浦九曲岭片区、东山马銮湾-金銮湾片区、平和高南片区等县城重点区域城市设计顺利开展。三是生态连绵工程持续深化。新建改造提升郊野公园3.06平方公里、公园绿地105公顷、福道134.95公里,口袋公园83个、立体绿化71处。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市区启动九龙江西溪北岸生态治理工程、绿道串联工程等“山水连城”项目建设,推进西湖生态园、龙江岁月二期建设。扎实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改造,相关做法在中国建设报刊登。首创口袋公园“以赛代建”模式,获省厅肯定推广。四是城市交通更加通畅。全市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16.1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356个。市区完成219处背街小巷改造和6条道路“白改黑”,建成投用新华立体停车楼,加快建设九龙公园地下停车场等一批停车设施。推进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工程和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五是安全韧性不断提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28.6公里、雨水管网113.4公里、污水管网135.9公里。龙海城市污水处理厂站及管网配套设施 (二期)项目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万吨/日,全市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能力达到59.25万吨/日,东墩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主干管工程建设完成。市区完成86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深度排查,全面修复改造675处混错接点和1334处重度缺陷,完成674处沿河排口整治和682个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区河道稳定消黑,污水收集效能稳步提升。六是城市样板塑造有力。重点打造一批城市样板,其中芗城区百里弦歌片区更新、九龙江西溪北岸生态廊道、龙文区蓝田流域水环境、龙海区锦江道(含平宁路)道路改造提升等样板在全省排名前三。

  一是推进污水垃圾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改造镇村公厕62座。各县区均编制完成“十四五”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实施方案,新建乡镇污水配套管网220.6公里。各县区(龙文区除外)推动1个乡镇全域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芗城区、诏安县、华安县、漳州高新区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台商投资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捆绑农村公厕管护)已实施市场化运作。二是深化农房建设管理。整治农村裸房34487栋,全省排名第二。推广农房建筑立面图集,各县区建设1栋以上示范房,且均已建立农村建房安全五级网格巡查制度,全市共有五级网格员8730人、乡镇专职工程施工专业管理人员231名,年度培训建筑工匠、村镇干部、建房人约1.2万人,创建长泰区农村建房安全管理样板县。全市24户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三是推进样板示范工程。长泰区“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县创建排名全省第一,入选福建省村镇建设第一批可复制经验清单;诏安县梅岭镇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列入《福建省集镇环境整治案例指南》,被省住建厅发文推广;岩溪镇集镇环境整治等示范样板工程持续推进。深化闽台融合发展,21个项目签约引入台湾建筑师(含文创)团队开展乡建乡创陪伴式服务,18个项目获得省级补助资金900万元。四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传统村落104个,其中,103个基本完成保护规划编制,1个正在编制,相关县区传统建筑修缮等保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培育壮大建筑市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74.54亿元,比增11.9%,增速全省第二,建筑业增加值631.99亿元,可比价增长10.9%,拉动GDP1.05个百分点;建筑行业税收收入23.72亿元,比增9.96%。加大招商力度,出台全省首份建筑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共引进总承包资质企业54家,其中,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3家。本地新增入库纳统企业134家,8家企业晋升一级总承包资质。我市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被省住建厅通报表扬。二是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全市开工建设装配式项目52个,面积201万平方米,比增47.98%,出台全省首份装配式评价专家管理办法。率先在全省实施建设工程全过程数据化管理并广泛试点,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全流程无纸化、信息化,被省住建厅发文推广。25个项目开展省智慧工地建设试点,其中7个项目共获得省级补助资金350万元。全市2520项工程项目通过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其中,绿色建筑项目608项、绿色建筑面积2358.4万㎡,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97.87%。打造6个省级绿色低碳试点项目,其中,漳龙总部经济大楼1号楼被列为福建省绿色典型试点项目。全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约1173万立方米、预拌砂浆供应量约13.4万吨、散装水泥349.2万吨、新型墙材产品82.05万立方米;6家企业12个规格的加气混凝土砌块(板)等产品获得省新材产品证书,5家企业取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三是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全市对首批389家建筑业、勘察设计和监理企业开展资质动态核查,撤回资质30家。查处围串标案件6起、处罚金50.67万元,查处肢解发包、违法分包案件21起、处罚金102.81万元。立案查处1家招标代理机构,曝光38家管理混乱和注册造价师履职不到位企业,立案10件。大力整治欠款欠薪,清理19起拖欠工程款案件,涉及金额4.3亿元;处理28起欠薪案件,涉及农民工2076人、金额2046万元。通报一批建筑市场违法典型案例,建筑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一是稳定住房市场。全市新建商品房统计入库面积698万平方米、增幅0.3%,增幅全省第二;从业人员工资(含物业)总额比增5.9%。通过实施购房补贴优惠、优化预售许可条件等政策,支持改善和刚性住房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市区(芗城、龙文)共受理购房补贴申请4330户、金额3970.28万元。通过降低公积金最低首付比例、公积金可支付购房首付、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公积金办法等,加大公积金对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全市新增缴存单位2053户、职工4.31万人,缴存额68.61亿元,办理职工提取53.17亿元;向8101户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1.18亿元,支持购房面积89.98万平方米;全市住房公积金使用率87.44%。全市完成房屋征收面积447.9万平方米,为加快优质土地供应奠定基础。建设市区安置房统筹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市区安置房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大力推广“土地招拍挂+配建安置房”模式建设安置型商品房,新开工安置型商品房项目13个。推广“货币补偿+购房补助”安商一体化新模式,已在南靖、东山、龙海、华安等地落地实施,累计签约425户5.53万平方米。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完善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建立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预售资金和开发贷联动监督管理机制,建成全省首个租售一体化平台,强化房屋租售交易过程风险监管。牵头实施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新模式。立案查处2家开发企业的违规行为,其中一起系年度全省首例对挪用预售资金进行顶格处罚的案件。全市已备案的房地产中介机构达1843家,较去年新增597家。三是稳控风险项目。针对恒大等风险项目,采取一盘一策,专班运作,推进各类风险处置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创新性采取“政府主导、国企托管、捆绑运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省住建厅、住建部发文推广。在全省率先出台保交楼专项借款管理办法,争取8个项目专项借款,为化解风险奠定坚实基础,共推动恒大等5个房地产风险项目实现交楼3595套。四是强化住房保障。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018套,基本建成10472套,完成投资42.19亿元,向上争取各类资金26.87亿元,市本级建成西湖生态园、长福安置房、利民佳苑公租房等10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市棚户区改造评价得分位列全省第三,云霄县位列全省县(市)第一。我市作为全国“公租房APP试点城市”和全省“公租房信息系统试点城市”,公租房申请审核时限从法定102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提速50%以上,公租房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在全省住建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住房租赁补贴934户、金额119.54万元。制定我市首部公房管理办法,制定完善3项配套政策和12项管理制度,开展市直管公房专项整治行动,第一批整治对象919户已整改到位769户,清收拖欠租金202.82万元。

  一是保障在建工地质量安全。将工程质量安全纳入“七比一看”竞赛考核,受到住建部督查组肯定。制定《漳州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点及监管措施》等,针对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风险点,开展有限空间作业、防高坠、建筑起重机械、临边洞口防护、工程质量检测、预拌混凝土企业等专项整治,全市共派出8831人次开展“双随机”检查,涉及在建工程829个,发出整改通知书2575份,整改隐患12536条,全市质量安全立案34起,罚款119.1万元,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1个。印发实施《漳州市小散工程安全生产纳管办法》,成为我省率先实施小散工程安全生产纳管的设区市。建立漳州市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联络机制,强化化工建设工程和规模以上在建燃气管道工程安全监管。全市编印工程质量安全手册3.1万册,制定各类应急预案4630个,开展预案演练3155次,参与人员达7.26万人次。加强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控和智能喷淋联动系统与风玫瑰图应用,全市扬尘检查立案59起,处罚金额153.2万元。1个行政处罚案件被列入“住建部2022年第一批(8个)安全监管典型执法案例”,8个项目获得“闽江杯”省级优质工程,36个项目获得“水仙杯”奖。二是保障自建房安全。全市排查经营性自建房39725栋,发现并处置重大安全隐患4栋。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执行从业告知承诺制,全市共受理7批45家,立案查处7家鉴定机构、约谈警示3家,有力震慑违法违规行为,危房处置和鉴定质量专项检查被省住建厅肯定推广。选取400栋试点房屋,采用“房屋保险+设备监测+人工巡查+预警处置”方式保障房屋安全。龙海区在海澄镇河福村探索试点经营性自建房“挂牌”上墙、定期体检制度。三是保障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加强源头管控,开展消防设计审查技术复查项目85个,约谈10家设计单位、6家施工图审查单位。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开展全市消防审验执法监督,全市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8件,处罚金额107.7万元。加强机制建设,制定9项消防审验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与消防救援、专业工程行业主管等部门的多维联动并开展专项检查、技术会商指导等。建设全省首个消防工程培训展示体验基地,加快编制石化工程消防审验技术要点指南。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在全省住建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四是保障市政公用设施安全。全市排查整治市政道路桥梁、城市公园、防水排涝等风险隐患4188个,修补人行道、车行道11.6万平方米,清理雨水篦3.4万座,疏通排水管道182公里,组织30场排水防涝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演练,236座桥梁建立“一桥一档”,其中市区93座已全部建立。创新编制市政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南“口袋本”,分发至一线作业人员,在全省住建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人防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开展全市乡镇(街道)人防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全市有75个乡(镇、街道)按照“十个一”标准完成人防工作站优化提升并开展常态化工作,人防指挥信息化和人防辅助导航APP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相关工作在全省指挥通信业务训练会、全省人防信息化训练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在东山县成功举办全省人防工程平战转换综合训练观摩暨各专业队应急救援抢险演练,在全省首创联合城管部门举办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人防工程使用和维护管理暨公共收益业务培训会,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人防系统推广。扎实开展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质量评估,充分挖掘早期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价值,促进红色文化传承。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对党忠诚教育,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专题党课、为民办实事等形式,开展各类学习研讨宣讲146场次、专项志愿服务40余场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各类廉政警示教育78场1348人次,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247个,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344条。有效落实市委巡察整改,提出153条整改措施,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多形式开展精神文明、综治平安等创建工作,局机关离退休老干部支部获得“省级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称号,市风景园林中心获得“省级节水型单位”称号。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把干部实绩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正确导向,建立局“红绿本子”考核制度,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成立重大事项落实情况督查组,以“清单+督导”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用“轮岗+激励”方式组织25名科级干部交流轮岗,在事业单位推行职称上岗竞聘,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坚持依法行政。市局办理人大建议10件、政协提案42件,联系率、办结率、满意率均100%,办结群众来信来访3365件,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9件。深化简政放权,将芗城区、龙文区发改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投资建设项目涉及的建设工程档案验收事项下放至两区住建局办理。推行行政柔性执法,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公布首批涉及房地产和人防领域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事项9项。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水泥厂改制。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累计办理审批件13150余件,事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创新优化市本级房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联合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联合验收率跃居全省前列。推动“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等事项“无纸化审批”改革,实现“一趟不用跑”。率先出台政策免征市政水电气接入破路审批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首创工程建设项目用水报装三“0”二“1”服务。出台《进一步简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审批手续工作意见》《漳州市特殊类别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有效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六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融汇住建业务“一张图”,完成15个子系统开发,实现工程电子数据化管理、租售一体化平台等实际应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行业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困难:一是建筑业产业体量不强大。建筑业产值虽然增速快,但体量还不够大,高等级企业不够多,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有待持续推进。二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日增,部分标杆地产集团出险,市场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城乡建设品质还有待提升。整体性、系统性推动全市协同发展还不足,如个别县区城区黑臭水体治理需进一步提速,乡镇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区域不平衡,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项目还不够多。四是消防审验队伍技术能力亟待加强。消防审验工作涉及行业多,监管难度大,住建部门相应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五是县区级人防建设质效还需完善。县区级人防指挥场所建设进度缓慢,人防疏散基地(地域)建设质量不高,疏散基地功能要素设置不够齐全。

  2023年,全市住建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聚焦“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和实施“七比一看”竞赛为契机,紧盯重点、打造亮点、守住底线,重点聚焦“七大方面”,实现七个“新提升”:

  (一)聚焦民生短板,在推进城市建设品质上实现新提升。围绕撤县(市)设区三年过渡、创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中心工作,继续实施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初步谋划1080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85亿元,重点推进“五大工程”。一是宜居建设工程。实施89个项目,计划投资217亿元,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老旧街区、背街小巷改造,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实施3个以上完整居住社区创建,开展无障碍改造和养老设施提升,打造1个无障碍样板街道,推进片区综合开发。二是绿色人文工程。实施140个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重点推进主城区“山水连城”项目,建设贯通山体水系和城区的绿道;结合海绵示范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建设景山公园、西湖溪流公园,新建和改造提升全市65个以上口袋公园、65处立体绿化,建设郊野公园3平方公里,新建一批风雨连廊,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得感。三是交通通达工程。实施260个项目,计划投资162亿元,重点突出外联、内通、提升,实施高快一体化、重点片区路网等项目,打通断头路,全市新建城市道路120公里以上,推进主城区16条19公里道路“白改黑”,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000个。四是安全韧性工程。实施237个项目,计划投资76亿元,加快建设芗城区金峰水厂、台商投资区第三水厂,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0万吨/日,启动高新区自来水厂,开工芗城区西区三期、金宝污水处理厂,推进一批截污纳管项目建设,全市新建改造污水、雨水、供水管道各120公里以上,在主城区建设福建省城市内涝治理应急救援中心(南部片区)。五是智慧管理工程。实施15个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智慧社区,建成投用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利用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系统,通过对监测信息的采集汇总、预警分析、应急处置,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从源头供给到终端使用全流程监测“一网统管”。

  (二)聚焦乡村振兴,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实现新提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住房条件和乡村风貌。一是强化镇村污水垃圾治理。继续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改造镇村公厕36座,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和管护水平。推动所有县区完成以县域为单位实施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全市新建乡镇生活污水管网70公里以上,强化设施运维管护,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加快推进南溪流域漳浦段、龙海段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以及台商投资区黑臭水体整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各县区(龙文区除外)新增1个乡镇全域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不断扩大分类覆盖面。继续培育推出1个县域打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公厕管护市场化项目,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二是强化农村建房管理。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房建筑立面图集,每个县区建设1栋以上示范房,完成裸房整治5730栋以上,打造一批无裸房示范镇村。落实农村建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管理,推动落实工匠评价制度,探索成立工匠公司,新创1个农村建房安全管理样板县。完成74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实施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及时改造,实现危房动态清零。三是强化示范样板打造。完成长泰区“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县创建、岩溪镇集镇环境整治等示范样板工程,并以平和县、东山县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集镇环境整治项目和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引入更多台湾团队来漳参与乡建乡创合作。四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结合重点改善提升、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乡建乡创合作等工作,研究策划项目,多渠道整合争取资金,合理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努力形成集聚效应。继续评选推出一批传统建筑工匠,留存传统建造技艺,以一砖一瓦延续传统风貌。

  (三)聚焦千亿产业,在推动建筑产业发展上实现新提升。持续深化建筑业改革,建筑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税收行业占比保持在8.5%以上。一是壮大经济总量。以“产值税收匹配度提升行动”为抓手,提高建筑业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税收贡献度,制定出台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建筑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促进房企、工业项目业主与建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分包工程“属地化”进程。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创建优质工程,“点对点”支持企业资质晋级,力争扶持5家企业晋升一级总承包资质。加快市外优质企业引入,推动中建海峡、宁夏交建、中建四局等一批市外优质企业落户漳州。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建筑市场和中介市场整治规范力度,开展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机构成果、勘察设计质量检查,对行业实施信用评价并开展结果运用;联合电力、人社等部门会商电力、装修等专业工程市场监管,开展甲指分包工程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的专项整治,堵住监管漏洞;持续开展欠薪项目“一案双查”,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增强行业震慑力。四是推进产业现代化。切实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全面推广工程电子数据化,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推广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智能生产线,装配式建筑面积位居全省前列。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积极引入建筑机器人建造厂家或在漳设立专业公司,探索适合我市的产业发展之路。五是推进降碳减排工作。加快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研发建设及应用,编制《漳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漳州市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推动绿色建筑标识认定,打造1个城乡领域绿色低碳试点片区。六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改革创新政策举措,升级审批信息系统功能,推行证照库共享调用,减少审批材料和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力争能即办的全部即办。推进市级住建窗口常规审批实现无纸化全覆盖,并向县区推广。

  (四)聚焦房住不炒,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上实现新提升。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精准施策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新建商品房销售力争完成620万平方米。一是稳市场。加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联动,从土地出让、规划指标、户型比例等进行源头把控,因地制宜设置新建商品住房项目的建设套型、装修比例、装配式比例等,改善市场供给结构,并建立出让用地开工建设跟踪制度。加强“一二手房交易市场”联动,实施新建商品住房购房补贴、存量房买方补贴、“卖旧买新”补贴、人才购房补贴和“带押过户”、完善车位销售等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广“货币补偿+购房补助”、政府回购存量商品房作为安置房和保租房、“土地招拍挂+配建安置房”等多种“安商一体化”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两侧,有效解决商品房和安置房供需矛盾。建设安置房统筹管理信息平台,落实安置房“一张图”,构建“安置房房产池”,实现安置房“快建设、快竣工、快安置”。二是防风险。建立常态化排查工作机制和预警处置机制,全力以赴开展项目风险隐患化解,推动停工项目开工建设;做好专项借款工作,严格规范专项借款使用,防范房地产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持续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全链条监管,探索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精准实施工业厂房资金监管,加大开发贷资金监管力度,确保预售资金和开发贷资金专款用于工程建设。加强存量房资金监管,推进“带押过户”,确保二手房交易资金安全。依托租售一体化平台,实现对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强保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体系,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棚改安置房、人才房、直管公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镇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全市计划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7981套,其中棚改安置房657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403套,发放租赁补贴450户。市区固化500套配建房作为人才公寓,分期完成配售工作,提升引才竞争力和吸引力。深化公租房权力阳光运行平台应用,在全省率先推进全市全域公租房常态化申请受理。有序盘活存量资产,理顺公租房管理体制,做大做强漳州安居公司。深化直管公房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直管公房管理。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满足缴存职工住房消费需求,计划住房公积金归集55亿元,发放公积金贷款36亿元,公积金提取36亿元。

  (五)聚焦安定稳定,在提升行业安全管控水平上实现新提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风险预警和排查整治,不断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一是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水平。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理专项行动,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特点,开展培训教育、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临边洞口防护、防止高处坠落、建筑起重机械和关键岗位责任人到岗履职等专项整治。工程监管上既抓危大工程,也抓小散工程;既抓房建市政工程,也抓化工建设工程和规模以上燃气管道工程;既靠前服务,又严查严管,不断提高安全监管的覆盖面和穿透力。推进在建工地扬尘管控平台信息化建设、推广风玫瑰图在施工扬尘整治中的应用。通过“线上+线下”监督全过程、全方位提升施工扬尘监管水平。推动我市25个省智慧工地试点项目建设,加大工程项目创优培优力度,培育一批精品工程。二是提升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水平。在全市全面推广经营性自建房挂牌巡检制度,开展其他非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摸底,推进隐患房屋有序分类整治。加强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和从业人员事中事后监管,健全房屋安全管理员制度和网格化动态管理制度,运用省房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夯实全市房屋“一楼一档”,健全房屋安全“健康绿码”,实施所有房屋大数据管理。三是提升市政和人防设施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市政道路桥梁、雨污排水、城市公园绿地隐患排查整治,完善“一桥一档”,加强城市供水二次供水安全监管,强化占掘路审批监管及安全管控,加强人防指挥工程和租赁场所等安全管理。四是提升消防审验监管服务水平。加强消防审验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压实建设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效能。建设消防审验监管信息系统,提升建设工程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强消防业务培训,特别是以全省首创的消防工程培训展示体验基地为载体,开展实操培训,并拓展至设计、施工等责任主体,提高培训成效。建立健全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考核监管机制,完善技术复查制度。

  (六)聚焦平战结合,在完善人防建设短板弱项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加大人防指挥场所建设力度。结合各地拟建单建式人防工程有利时机,提升单建式人防工程使用功能定位,建设一等人员掩蔽工程,解决指挥场所不足问题。加强人防疏散基地(地域)建设,提升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水平。二是提升人防核心能力建设。以人防机构改革为契机,结合国防动员体制的新变化,将人防核心能力方面的弱项作为重点攻坚,确保人防建设事业适应并融入国防体系。

  (七)聚焦使命担当,在强化自身建设上实现新提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党组班子成员联系指导党支部工作、党组书记廉政谈话、评先评优听取所在党支部意见等制度规定,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和考核。深入开展干部作风“五不”问题专项整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建设,守牢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二是激发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坚持“以实绩论英雄”,突出重实干、重基层、重一线,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开创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健全督查考评管理机制,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培训教育管理,不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三是以创新方式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强化理念创新、工作创新,树牢数据意识、用好科技手段,强化信息引领和智能化运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深度融汇住建业务“一张图”,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工地、房屋管理等各领域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