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3年以后建筑行业的走向
发布时间:2024-06-20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新的资质标准即将到来?据有关平台透露,征集意见稿发布之后,ZJB组织过3次讨论会,在第三次会议上由某院士宣读了最后的结果。

  随着新标准落地,人员、证书过剩的现象可能会加剧,因此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人员及社保规划,尤其是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岗位,以免影响后面的工程招投标。

  新标准实施后,现在的一/二/三级资质缩减为甲/乙两级。对现在的二级、三级资质而言,以后统一换成乙级资质。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增12030家建企,总数达到12.8万家。其中二、三级资质企业总数超过11万家。

  目前的行业结构呈“金字塔”型,特、一级企业牢牢占据顶端,二级、三级企业居于其下,在资质标准限定范围内承接业务;改革后资质等级缩减为综合、甲级、乙级,更加扁平化。

  虽然总的数量没有变化,但是乙级企业在行业内占比将达到90%以上,并且这11万+企业在本行业内可承接工程范围一致。

  所以在以后的招投标中,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竞标对手会成倍增加,中标难度加大。因此,投标前的经营工作愈加重要。

  1、整体投资侧重大基建,房建市场积重难返。在前几年的房建市场红利期,大量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业务单一只会干房建。如果不及时转型,以后的行业内卷程度可想一斑。

  2、央企会赚的盆满钵满。2021年建筑业新签合同总额超过34万亿。其中中建、中铁等7大央企就超过了13万亿,并且还都是大额的基建项目。

  建筑业的2022年注定将大洗牌,“资质改革”也许不久就会落地,对行业来讲这是一个“重磅炸弹”。随着资质等级缩减,行业格局更加扁平化,加上普遍的同质化竞争,今后将正式迈进红海时代。

  攀成德董事长李福和先生曾谈到:未来的建筑行业,将由个位数的超级大平台、两位数的行业大龙头、以及数以万计、数以几十万计的小微企业组成。

  能准确找准大势、跟紧潮流的,一定能够破局重生!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必然是一点点失去竞争力、最终被行业抛弃!

  近两年,建筑行业的不景气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很多,这与国家的政策、行业的发展都有关系。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了数十年,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现在房住不炒已成国策,这给野蛮发展的房地产业套上了缰绳。未来行业将日趋规范,稳步发展。前期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将会因为政策、企业内部规模、财务等原因,陷入到发展困难时期,直至无法适应而破产。生存下来的,将会是一些实力雄厚、资金庞大的大型企业。

  现在一些小县城都在与中建、中铁、中核电建等等一些大型建筑国企达成战略合作,这些国企、央企的实力、财力、管理能力都是当地中小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这就逐步把当地的一些中小建筑企业的生存空间压缩了。现在,不少中小企业都没有项目,仅仅在艰难的维护资质而已。以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大型央企、国企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开发企业享受政策红利、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建筑行业目前的发展困境和现状,这种步履维艰的状态可能还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虽然建筑行业处境艰难,但是行业的大方向是非常清晰明朗的,并且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近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有越来越多BIM技术应用在多项目上实践落地,类似碰撞检查、可视化技术交底、三维场布、砌体排砖、文明施工策划、大到北京大兴机场、鸟巢、广州塔等这种大规模、设计复杂的大型工程,小到安置房这种中小型项目等在项目上的应用早已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近几年来项目管理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前可能BIM应用就是一个单岗位的事情,而现在它正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各个岗位的业务里,并且各业务之间可以相互融合,逐渐实现数据共享和穿透。

  BIM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范围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技术。不过现在BIM技术很少作为一项独立的技术在应用,BIM整体上呈现从技术应用到管理应用、从模型应用到信息应用、从BIM应用到集成应用、从辅助交付到法定交付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未来5到10年BIM技术的发展大趋势,只有把握好大方向,回归本质,才能真正发挥BIM的价值。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从国家政策目标来看,各地都在部署绿色、装配建筑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在新建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中更加强调装配建筑的占比。同时,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行业扶持、面积奖励、实施税费优惠、强化科技扶持等。提高装配式建筑覆盖率,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装配式建筑已成建筑行业发展 “新风口”。

  据研究表明,装配式预制在全生命周期实现减碳7.5%,极大地缓解了传统施工的高能耗问题。因此,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补贴制度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亮起绿灯。

  在双碳战略的加持下,装配式建筑一定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主要的建造方式,也必将迎来行业新的增长机遇。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智能建造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也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到2035年,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两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试点项目、案例征集、经验推广等工作为抓手稳步推广智能建造,着力解决生产方式粗放、劳动力紧缺、资源能源消耗大等制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建造发展新路径。

  当前,建筑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智能建造已是大势所趋。从政策支持到落地实践,从试点项目到试点城市,智能建造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建造将引领建筑业走好转型之路。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场景中机器人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比如扫地机器人、安检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

  如今,机器人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不断融入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中,推动建筑领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比如,包括测绘、砌墙、施工、钢梁焊接、混凝土喷射、地面铺设、隧道挖掘、工地巡检等在内的庞大建筑机器人家族已经遍布工地项目现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建筑行业都是一个很好的卖方市场,只要建好就可以保证赚到利润。近来,房地产走下行趋势,房子越来越难卖,利润也低薄。再加上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行业亟需通过新技术来降本增效。

  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还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要超过20%。

  在可见的未来,软硬件的高度融合,再加上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与建造技术的快速突破,会让机器人的算法更加成熟,操作控制更加精准,建筑机器人必将引发新一轮行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过40多年的高速增长,凭借其高产值贡献和高就业容纳能力,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建筑行业本身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高能耗、高污染也是这个行业的特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行业水平的提高,中国建筑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筑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项目管理精细化水平,改善施工环境,推进传统业务创新转型升级,重塑企业竞争力。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建筑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好时机。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将会为部分企业带来短时阵痛。中国建筑企业应该迎难而上,破局而出,努力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态势,积极拥抱建筑行业数字化新未来。毫无疑问,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机器人施工及数字化转型,就是建筑业可以确定的未来。